生于五十年代
观看纪录片《生于五十年代》
片子是冷月姐发来的,这部片子是姐夫的小弟弟夫妻导演并拍摄,他们本身也生于五十年代。
很喜欢纪录片,镜头记录的真相多于人们狭窄的认知,这部片子可能制作于20年前,因为片中生于五十年代那些访谈者看起来不过四十来岁的样子,他们现在至少六十多岁。其中有吴欢、陈丹青、艾未未、姜昆、任志强、毕淑敏等,透过镜头语言,穿越更长久的时光,我们看到了更多背后的东西。
那些五十年代以来留下的镜头太珍贵了,北京的孩子,上海的孩子,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样子,看起来确实单纯可爱,留下时代的共同的记忆。
五十年代,给人的印象是社会风气纯朴,物质虽匮乏,精神却昂扬向上,人们充满希望,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随着各种闹剧不断上演,打麻雀,大炼钢铁,上山下乡……狂热又偏执,荒唐的事情层出不穷,理性的全面丧失,令人无语。不足一小时的纪录片无法承载那个时代的荒唐与沉重,只能呈现局部与片段的记忆,那些述说者,也只有零星的记忆,某一个场景,一段往事和一次相聚和分别,那些说不清也不能说清的往事,令观者各自叹息,各自回味。
于我而言,五十年代,是呆子和他的哥姐出生的时代,是冷月姐和果姐姐生长的时代,是父母离乡外出谋生成为工人领导者的年代,是我尚未来到人世的久远年代。
但五、六十年代常被同提并论,也有相同的特点。正是现在中国大妈和中国大爷们来到人世的时候,也是有过红卫兵之名的时代……说起这话,只能失语,无法述说。
可看到五、六十年代的镜头,还是会感动,尤其是北京的街头,北京的孩子,那些纯朴的笑容,就会想到呆子,他那个时候正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牙牙学语的孩子,欢蹦乱跳的儿童,真想去抱一抱孩子时候的他呀。看到一个笑意满满的小姑娘正在表演,又会想到冷月姐,她那时候当然是漂亮的小姑娘,舞肯定跳得特别好,后来她可是文艺兵,跳舞是她的第一份职业呢。还有那些傻傻的表演着的孩子们,也令我想到北京的哥哥姐姐们,他们那时候多老实多天真哪,陈丹青说,他那时候举起右手宣誓会非常激动,真的相信自己可以保卫祖国,长大了就去杀敌人,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真的愿意牺牲生命……
后来,他们最好前途是参军,更多的人是下乡,北大荒,大西南,艰苦又偏远的角落,叫知识青年,其实无知无识……
那些蹉跎岁月,只剩下一声叹息。
纪录片的制作者们是不容易的,汇集了那么多珍贵的镜头,不必解说,镜头表达的比语言更多,只要存下来,会有更多的意义在未来呈现……
【梗概】:生于50年代的我们,现在都已步入不惑之年,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儿时的欢乐,少年的理想,青春的苦涩与成年的反思,每一段都有着模糊又清晰的记忆。纪录片《生于五十年代》,收集了生动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真实的展现了那时候的历史,值得收藏…古老的城市,古老的街道。这条街是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而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