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阅读

窗子3年前书籍们421

近日的阅读

 

受陈丹青的影响,专门买了蒋方舟的写于2016-2017年的日记《东京一年》,该书首次出版于2017年8月。只因为陈丹青在与蒋方舟的对话中说:一般不读年轻人写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时间了。但蒋方舟的这本书我真的读了,并且有点舍不得一下子读完。

百度里说:该书收录了蒋方舟46则日记以时间为单位记下她的所见所想,也记下对自我新的发掘和理解——文学、艺术、老龄化、死亡、屠杀、性、性别……字里行间均可见到对时代和家国的关切。

于是我买了来读,开始时也兴致勃勃,慢慢就有点读不下去,蒋方舟少年成名,现在是职业作家,但毕竟太年轻,她生于1989年10月,接近九0后了,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就出了第一本书,简直是童年成名,不到三十岁时,就已经出过十多本书了。

在阅读纸书《京东一年》的同时,还用“微信读书”听她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真是越读越乏味,越听越没劲儿。

曾在许多电视节目里看过她,挺喜欢这个姑娘,聪明不必说,充满真诚感,很会说话,分寸极好的。与各路大伽对话时都能平等交流,显得坦率又真诚,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

但毕竟是媒体红人,小小年纪就成了名,相当于生活在聚光灯下,无论她如何小心避免表演,认真生活,总感觉她的生活还是更多不得已的表演,她其实没办法像一个普通姑娘那样生活、成长。所以,她的生活感受也是特别的,被过度关注的人,其实是可怜的。

读她的书,总体的感觉是:对生活的认知有限,虽然她极善于从书本和经历中总结,可是,她所感受的生活还是名人的,聚光灯的,不踏实的。

这样的书偶尔翻翻也无不可,了解一下当代的年轻名人的生活和想法,如此而已。

但她是个好姑娘,能活成现在这样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所以陈丹青喜欢她,愿意支持她。

我其实也挺喜欢她的,只是,不会花太多的时间读她的书了。

时间有限,还是得把精力留给经典,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蒋方舟1989年出生于湖北,9岁就发表散文集《打开天窗》。她的少年成名曾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讨论。她2012年从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担任《新周刊》副主编。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黄永玉

 

他人不过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别让他们掌控你的喜怒哀乐。--网言

 

ᴾᵉᵒᵖˡᵉ ᵍʳᵒʷ ʷᵉᵉᵈˢ ʷⁱᵗʰᵒᵘᵗ ᶠˡᵒʷᵉʳˢ.

人的内心不种鲜花就长杂草。

 

 

 

 


相关文章

推荐奇书——《海奥华预言》

推荐奇书--《海奥华预言》1987年的一个午夜,56岁的法国园林师米歇在澳大利亚的家里被外星人邀请到第九级星球十日游,回来后写成一本书,就是《海奥华预言》,这本书记载了米歇这段奇异的经历。这是关于前世...

再读卢梭

再读卢梭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卢梭最重要的作品《忏悔录》、《新爱洛伊斯》、《...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此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一百年前的作品,曾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通过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经历反映现实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文学史上...

两本书

两本书     这两本书读得我特别感慨。    《我这九十年》是任均口述,儿子王克明执笔写成的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是1920-2010年,历...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 如果洛莎没有对克利斯朵夫动了爱情,就不会发现自己的丑。可怜的洛莎。洛莎是克利斯朵夫母子搬新家后房东的女儿。她家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加上外祖父,三代五口...

读书这回事

读书这回事 确实,这辈子受益最多的还是读书。这一生,有许多幸运,最幸运的是爱读书,读书的味口没有在求学的时候败坏,幸亏那时候没人强迫我读书,我这样逆反的人,如果被强迫,一定会成为痛恨阅读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