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的“生命公寓”谈理想的养老模式
从荷兰的“生命公寓”谈理想的养老模式
在网上看到一个小视频,介绍荷兰一家酒店式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有温暖的家庭文化气息,工作人员像家庭成员,感觉温馨又自由,舒适又充满尊严感,确实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养老模式了。
这家养老机构叫“生命公寓”,是由一栋四面环绕的空中公寓与每层巨大的公共空间组成,自成一体。
这里的员工平日几乎不提供服务,他们相信老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公寓会尽可能创造更多条件,鼓励老人自我管理并帮助他人。能自理的老人帮助不能自理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实现生命价值。
“生命公寓”的宗旨是:“袖手旁观”也许是最好的帮助。
“袖手旁观”意味着一直在旁边观察,并没有离开,而且在有需要的时候会伸出援手,真是太对了。
“生命公寓”不封闭,对周边居民免费开放,可以来这里用餐、喝咖啡、理发、购物、上网,每周还开放跳蚤市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交换物品。
“生命公寓”就像迷你城市,功能齐全。
在这里生活的老人尽己所能自理自立,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就会得到帮助。
真是有想象力就有生命力,这家有温度的养老机构提供最重要的服务是,减少对老人说“不”,在“yes!”文化的熏陶下,老人们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认可。每个老人都有独立的居住空间,除了夫妻和伴侣愿意同住的,没有合居的概念。
这里是有自由,有尊严,有价值,有幸福感的养老生活。
看了这个小片,受到启发。这是更人性化,更合理的养老模式,既有家庭氛围,有独立空间,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又有尊严感、价值感。与我们倡导的“自立生活”有相同的理念: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习能做的事情学习做,剩下的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且互帮互助,让每一个生命尽可能的实现自身价值。
在“生命公寓”里,能够自理的老人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帮助他人,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有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力,需要他人帮助的部分才接受帮助。
还有,不与社会隔离,对周边居民开放,这简直太好了。这样的生活更丰富和自由,也更正常。那种封闭的养老环境,加上完全不被人需要的生活,老人感觉自己是个废物,无论生活条件多好,那也是等死的状态,生命没有价值感,当然不会有幸福感。而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又不到位,每每搞得人很不舒服,大家互相为难。
还有,没有平等尊重的社会环境,出钱的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服务的人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反正,就是人欺负人,不是你欺负我,就是我欺负你。这样的环境也令人不快。
“生命公寓”提供了一种更合理的养老模式,因为老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度,本身也可以是服务的提供者。当老人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也就减少了服务者的工作,因而降低了服务成本。
冬梅回复说:我们要是有这样的养老机构多好,咱们将来可以一起去。养老院的服务成本也不会那么高。
秀梅回应说:希望我们老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公寓可住:)
但愿如此!
生活就是这样,
特别用力,
就特别容易疲惫。
当发自内心不在意时,
好像一切都如约而至。
--法师
真正的修行,永远都不是逃避。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修行获得的信心,就是面对问题的信心。只有直面担当,再加以修行获得的智慧,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解脱烦恼。--法师
若你可以慈悲,
请多一点慈悲,
因为,
慈悲的那一颗心,
是世间最温暖的光…
大爱无疆,善行无辙。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的人,是最真的善。而你永远无法想象,你的每一次善行,对需要的人讲,是多么大的救赎。--法师
生命公寓模式要点:
开放式的泛家庭文化:为了创造大家庭的氛围,把养老机构变成社交中心,对全社会开放。家庭主妇可以去养老院的超市购物,白领可以去午餐,孩子可以去上网和喂养动物,甚至每周末的跳蚤市场也开在养老院里。这与传统的封闭式的养老院截然不同。
不用即废的理念:为了防止老人各项机能的退化,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不是伺候老人,而是激活老人的自理能力,并创造条件让老人尽可能地自理。
给老人自己的空间:即使失能失智老人都有一方斗室,而不是睡通铺。老人受到充分的尊重。不对老人说不,老人的需求和倾诉被认真对待。
人员配置上,极其注重专业人员,如老年医生,康复/激活训练师,营养师,失智症引导师的配置。生命公寓还创建了“主妇”的职位,该员工是老人的一家之主,不仅妥帖安排老人的吃穿住行,而且配合其他专业人员,安排老人的各种活动/训练,组织各种社交。
由于老人是尽可能自理的,因此人员配置实际比传统模式小,维护成本低,而且老人和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高,因为他们过的都是有意义的生活。
其创始人汉斯·贝克因此被业内誉为银发产业的“教父”,生命公寓也由于其超前的理念及独特的养老服务体系,在2012年被国际养老权威测评机构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养老项目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