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二、三事
教育二三事
一、感受幸福
心理健康课上,和学生分享各自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人人都有过,有的人感受得多,有的人感受得少,这与拥有物质的多少无关,是精神上的感受。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需要体会的,懂得体会幸福的人,幸福感就会多一些。
后来,我做了一个小试验,就是让学生们把自己感觉到幸福的一件事情写出来,并且说明幸福的理由。
我收到了许多字条,其中,大部分字条上都写着从母亲的关爱中感受到的幸福,可有一个字条上写着:“老师给了我一个圣诞老人使我感到幸福。原因是:因为只有两个礼物,我的学习又不好,老师还是给了我一个,这件事使我幸福。”
我读到这个条子,也有一种幸福涌上心头。因为,能给别人幸福,这感觉本身是非常幸福的。
事情是这样的:圣诞节那天,正好上心理健康课,我准备了两个礼物“圣诞老人”玩具,学生们看到后,非常兴奋,都抢着对我说:“老师给我吧,我要这个圣诞老人,我也要!”我说:“今天我要把这个礼物奖给发言积极的人。”结果,那节课同学们发言非常积极,临下课前,我把礼物分送给两个发言最积极的学生。写字条的,就是那天得到礼物的一位男生。
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件小事,却给了这个学生幸福感,我因此也感动了。我同时想到,学习成绩好坏正变成许多老师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也是学生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之一。
原来,幸福就是由这样一件件充满善意的小事组成的。其实,幸福有时候是要我们改变僵化的评判标准,用更灵动的思维来对待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
二、第一次怒吼
在我的记忆里,登上讲台17年来,几乎没有过对学生发脾气的事情,最生气的时候,也不肯说出重话来,怕伤了学生们的自尊。倒是自己生闷气的时候多些。
前几天,在上历史课时,因为新课结束,决定给学生们放几部相关的历史记录片,相信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跑到电教室,因为坐位排列与教室不同,只好按照电影院的规柜,按先来先坐的顺序,让学生们入座。
我在讲台上准备播放光盘,突然发现下面有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的头部猛击一拳,我一下子叫起来,那个打人的学生没有停下来,还在一拳接一拳的打,我冲了过去,拉住打人的人,他还不肯停,用另一只手继续打人,我愤怒极了,用尽全力,把打人的学生拉开,向他怒吼起来:“你有什么权力打人?!你凭什么打人?!”
下面,居然有人在笑,我以自己都没有听过的声音继续吼道:“你们觉得这件事情好笑吗?有人在课堂上打人,难道还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吗?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无论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怎么可以打人呢?!打人是可耻的!暴力永远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只凭暴力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了,身强力壮的人就可以把体弱的人全部打死,反正谁的力气大谁就可以凭暴力解决一切问题。”
下面全部安静下来,我的声音也正常了:“如果说他打人让我愤怒,那刚才下面的笑声更让我愤怒,因为,我不愿意看到咱们班里不正义的声音成为主流,我希望正义的声音勇于表达自己。”
那个打人的学生终于低下了头。
后来,他写了认识给我:“因为他抢了我的座位,我很生气。开始,我还想下了课再教训他,后来,听到老师的一番话,我知道自己错了,用打人来解决问题是不对的。我愿意诚恳向他道歉,并且从此不再打人。”
我一直非常反感吼叫,不喜欢别人用粗暴的态度对待我,自己也不喜欢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别人。不过,如果怒吼能起到唤醒良知的作用,怒吼一次,我也是愿意的。
三、关于谦虚
谦虚是美德,这已经是老话了,现代人,不再以谦虚为荣,谦虚,也如许多过时的东西一样,被现代社会的潮流所抛弃。
自我推销,自我肯定,成为许多人挂在嘴边的“新生常谈”,这一点,在学校表现也很充分。
许多学生认为,谦虚没有必要,而遇到利益就要自己争取,永远肯定自己是必要的。
有一次课上,我事先和学生们约定,我会把那天的小礼物送给最肯动脑筋的人,表现为回答问题有独立思考精神,并且态度积极。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我问:“大家说,今天的礼物应该送给谁?”结果,一多半的学生都举起手来,纷纷叫到:“我!我!我!”。我笑道:“还挺不谦虚的呢。”学生们说:“那当然,这年头不要谦虚!”我细细看过去,那些叫得最厉害的人在整节课上几乎没有发言,并且毫无独立思考的表现。于是,我说:“不谦虚不等于黑白颠倒。”有一个一直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说:“我就是不谦虚,就是应该给我,我就是最有独立思考精神!我就是要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我说:“谁回答了问题,谁表现出独立思考精神,这一点,老师看得清楚,相信同学们也看得清楚,不是自己说有就是有的。不谦虚本来也没有错,可是,说谎就有错了。”
听了这话,那些叫得厉害的人也安静下来,我再次举起礼物,那些举手的人少了,留下不多的几位,基本上都是发言积极的学生了。
而那个一直积极回答问题、一直独立思考,并且相当肯动脑筋的学生反而没有举手。我想,在任何时代,谦虚的人还是有的。
(2007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