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三十年

窗子2年前网事们318

网事三十年

 

大约是1994年前后,学校组织夜间的电脑打字学习,我当然积极参加,当时学习的是“五笔打字”,最难是背字根,背会了再练习盲打,这些对于当时的我都不难,很快学会了,有专职打字员的速度。

那是电脑应用的第一个技术。

更早接触电脑还是在宜昌大学期间,学习Basic语言,最简单的编程,那时大学的机房是非常高级的地方,必须穿鞋套才能进去,为了防尘。期末考试,这门课我得了100分,所以对计算机学习很有信心,觉得也没多难:)

那时候,不知道电脑能做什么,编程、打字,还有什么用?

到了1995年,一位热衷于个人计算机的朋友刘方借了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给我,他极力推荐此书和此书带来的观念,相信个人电脑很快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至于拿电脑来做什么,他也没说清楚。

慢慢知道,个人电脑可以播放音乐,用光盘和音乐文件;还可以做图书馆,能存大量的书籍文档;可以播放电影......还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网络联系,比如写Email,点击鼠标,一秒种就发出去了,对方立马就能收到......当时最常用的,是当打字机,连上打印机,可以打印文件。总之,一台个人电脑似乎可以做办公用品和娱乐中心。

那时候电脑是非常贵的,完全不在我的消费能力范围。最初的个人电脑印象中得过万元一台,好一些的两、三万元,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工资最初每月不到80元,最高时也不到一千元,完全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国内最早拥有个人电脑的人。

到了1997年,平生拥有过的唯一一支股票“葛洲坝原始股”,当时葛洲坝各单位配发给职工人手300股,我所在的学校也有。这年秋天,葛洲坝股票上市,我委托已经注册股市的姐姐在此股上市的第一时间把我拥有的300股抛售掉,无论多少钱都抛,因为我不打算炒股,反正换成现金就行。

已经忘掉姐姐抛售的价格是十几块钱了,只记得我手里立马有了近五千元的现金,这是我此前有过的最大一笔收入。我习惯于专款专用,就想拿这笔钱做一件事,或者买一件重要的东西。那时候个人电脑已经非常热门,借给我《未来之路》的朋友刘方对PC(个人电脑)已经非常内行,他懂得配置组装,同等配置组装的电脑比品牌价格机便宜一半以上,他告诉我,只需要五千多元就可以配置一台586的个人电脑。我动心了,估计是姐姐替我补齐了差额,我请刘方替我配置并组装了一台电脑,是我的第一台电脑。我心里把电脑只当成学习工具,正好可以好好学习一下电脑的使用,我以为电脑既是图书馆又是音乐厅还是办公室......,那时候没想到,电脑与互联网结合,电脑可以是我的全世界,它将带给我整个世界。

刘方当时告诉我,网上的世界很神奇,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可以用语音、文字、邮件连通世界,网上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值得学习了解......

于是,我成为中国最早的网民,当时全国拨号上网的总人数不到一百万。随便抓一个网友,国内的多为各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玩笑话,硕士都少见,普通大学生没几个能上网:)。宜昌当时上网的月租费为150元,假如我的工资是700多元,这网费占总收入的20%多,确实挺高的。我自然也算宜昌早最的网民,还是学校第一个拥有个人电脑并拨号上网的人。

一不小心,成了时代的领潮儿:)

既然会打字,当然把电脑变成了笔记本,原本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于是,电子日记成了我的日常,用电脑写作,公文、私文,长文,短文,信手写来,慢慢成为习惯。一边写,一边听音乐,电脑又成了音乐播放器,连上一个好音箱,德沃夏克的《新世纪》交响曲就在房间里回荡,关上门,简直天堂一般,美妙极了。还有写邮件,先注册一个Email(就是邮件地址),收到的第一封Email来自大连的梁郁,原本是给梁郁写信的,这以后就变成了写邮件。还有电子杂志,通过Email投稿,发表的作品又以Email的形式返回,看着自己的小诗发表在电子杂志上,暗自喜悦。最早的网络交流工具有ICQ(英文界面,后被马化腾改成中文版的OICQ,就是现在的QQ;还有最早的语音电话VoicePhone;社区交流平台是BBS,后来发展成为论坛等等......

于是,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了,下班后回到家里,马上打开电脑,总是忙个不停。音乐响起,安装注册并打开ICQ,随便添加网友(那时候还无需对方接受,点击就可连接),人家发来英文,就不理,遇到写中文的,就回应,聊几句,没意思就换人,只为那种茫茫网络的神奇而新奇;连上VoicePhone,随意呼叫,多数都是国外的网友,少数为中国网民,哈喽哈喽,莫西莫西,一通乱聊,遇上一个懂中国话的,就开心得不得了,没有真正的交流,只为接通了,可以听见彼此的声音,就高兴得不行......;写邮件是正经事,遇到聊得来的网友,彼此会交换Email,仿佛有了一个网络的朋友,邮件发来发去,方便快捷,世界连成一个网络,全在网里?虽有点云山雾罩,又觉得趣味无穷。

那时候,我的口号是:网络与现实无关。我以为自己在网络上只是一个灵魂,所有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交流,无关现实生活,也没有打算通过网络改变现实。

想起来了,那时候宜昌已经有一些出国留学的孩子,一对医生夫妇独子在新加坡留学,听说我家有网络,通过朋友结识我,想通过网络与远在新加坡的儿子每周收发邮件一次,通话一次。我非常乐意为他们提供网络支持,于是,每周末的一个夜晚,这对夫妻都会来到我的小屋,我帮他们连接好网络,打开语音电话,让他们通话,再帮他们收发邮件一次,父母把对儿子的牵挂通过文字传递,就像小时候帮不识字的邻居写信一样,邮件需要打字完成,这对医生夫妇不会打字,他们写给儿子的信就由我打出来,核对无误,再点击发出。那个留学的孩子叫贺鸣,当时不到20岁,他邮件里说,第一次炒白菜失败了:)距今已是25年前的往事......后来听说贺鸣去了美国,医生夫妇在宜昌退休后回武汉养老去了,现在我和他们一家人已失去联系。那几年,我们的互动非常有意思,他们一家人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还有最早的网友,一位博士,一位博士后,他们成为我互联网知识的第一任老师,凡有不懂得的,直接提问,总能得到最清晰简洁的回答。如今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虽然从未谋面,却是信得过的朋友,需要请教的时候,依然可以直接提问,并得到最专业的指导。这样的事,如果没有网络,无法想象。

1999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络个人主页“窗子专栏”;2003年创建第一个网络论坛“梨花水”,后被合作者扩建并更名为“浮光掠影”,是集摄影、文学与公益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论坛,注册网友高达十几万,到2018年才正式结束;在网上开过10个博客,至今仅存一个;建立过自己的个人空间“窗子专栏”;也在不同的论坛做过管理员、大小版块的版主和贵宾......

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们热烈交流过,也与不少网友成为生活中的朋友,有的甚至成了亲人,有许多重要的收获,还收获了爱情,我与呆子就是上世纪的网友,我们以文会友,通过文章交流,感受灵魂的共鸣,相知相爱,结成夫妻......

网络早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了,与现实不可分割,这是我最初没想到的。

还有许多的工作机会来源于网络,国内最早从事残障领域前沿工作的残疾精英们,通过网络彼此了解,互通有无......

到了2010年,智能手机开始强大,许多功能取代个人电脑,慢慢的,一部智能手机就能通过网络连接世界。到今天,许多人已经完全不需使用电脑,只需要一台手机,电影、音乐、绘画,各种艺术欣赏和创作;还有通讯、交流、分享;购物、会议、网课、学习......手机几乎无所不能了。

三十年前,谁会想到,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将主宰人类生活,这三十年的生活变化超过此前两千年的总和,谁能想得到?

而我,懵懵懂懂冲到潮流的前头,稀里糊涂学习使用网络相关软件30年,几乎颠覆了自己的人生:虽藏身在角落里,又与世界紧密相连。许多在现实世界里原本永远不会交集的人,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亲友,这其中,有北上广深最优秀的一些人,我们深刻交流,三观一致,有共同的社会理想,最后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

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丈夫、姐姐、哥哥、弟弟、妹妹......太多太多,十个手指数不过来的亲密朋友,许多人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挚交好友,我们互通有无,相互支持,远比血缘亲人更亲密,彼此的理解和帮助多极了......

网络太方便了,许多网友几乎每日互动,早问候、晚祝福,无论人在哪里,仿佛就在身边。

现在,可以想象没有网络的生活吗?

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我们还能不能正常生活?

曾写过一篇小论文,大意是,互联网对于肢体残疾人的意义是革命性的。通过网络工作,肢体残疾人比健全人更有优势,坐在电脑前工作,肢体的残疾不再是障碍。

而今发现,互联网对于人类的意义是革命性的。高科技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不只是肢体残疾人的生活。

电脑、互联网,连接、开放、高速传递......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AI,未来已经来临。

不知道接下来的三十年世界会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还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只能拭目以待。

许多正在发生的事情,令我们无法想象未来......

 

 

 

 

 

 

 

 

《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是一本创作于1995年的图书,作者是比尔·盖茨。《未来之路》是读者了解信息高速公路全部面目乃至21世纪人类生活面貌的最佳入门书。

比尔·盖茨是一个拿未来打赌的人。十几岁时,他就预见了低成本计算机可能会具有冲击性的影响。“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成为年轻的比尔·盖茨的使命,他为此而奋斗了几十年。

《未来之路》,通俗易懂,然而充满睿智、远见。

(1)《未来之路》中写道:用户遗失或遭窃的照相机将自动发回信息,告诉用户所处的具体位置,甚至当它已经身处不同的城市。

评注:已实现,例如苹果手机的Find My IPhone。

(2)《未来之路》中写道: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钱,您可以从电脑钱包中给他转帐5美元。此外,当您驾车驶过机场大门时,电脑钱包将会与机场购票系统连接,检验您是否购买了机票。

评注:已实现,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ETC。

(3)《未来之路》中写道:未来人们在观看电影《飘》时,可以用自己的面孔替换片中的嘉宝等知名演员,实实在在体会一下当明星的感觉。

评注:已实现,近两年的 AI 换脸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4)《未来之路》中写道:可以亲自进入地图之中,方便的找到每一条街道或每一座建筑。

批注:这就是三维版本的MapQuest,但还没有实现。

(5)《未来之路》中写道:未来您将可以选择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不是被动的等着电视台播放。

评注:盖茨的这一预言很早就得以实现,Tivo技术出现在1997年。

(6)《未来之路》中写道:如果您计划购买一台冰箱,您将不用再听那些喋喋不休的推销员唠叨,因为电子公告板上有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信息。

评注:用户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各种有用的信息,在电子购物方面要感谢亚马逊的努力。

(7)《未来之路》中写道:一对邻居在各自家中收看同一部电视剧,然而在中间插播电视广告的时段,两家电视中却出现完全不同的节目。中年夫妻家中的电视广告节目是退休理财服务广告,而年轻夫妇的电视中播放的是假期旅行广告。

评注:Google Ads 很早之前就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器会话信息(Cookie)像不同的用户群体投放不同的广告。

(8)《未来之路》中写道:音乐销售将出现新的模式。那些对光盘和磁带等耗材产品感到头疼的用户将不会再受到磨损的困扰,未来的音乐将存储在一台服务器上,供用户通过互联网下载。

评注:这个预言已经变成现实。如今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从网上自由自在地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过这涉及到版权问题,几年以前百度MP3就曾因为供用户免费下载版权保护的音乐被起诉。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也有付费下载的音乐。

 

 

 


相关文章

相约洛艺嘉,我的又一个奇迹

洛艺嘉是名人。而我,孤陋寡闻。我不知道洛艺嘉是个名人。我只知道,洛艺嘉是我们论坛《浮光掠影》中文学版块“陶然亭”里突如其来的普通网友。大概是05年的初夏,突然看到一组世界各地游历的文章,流水般涌到我的...

寒塘冷月

她来的时候我已经是“浮光掠影”论坛的超级版主了,在网络上畅漾的时间很长了,不大注意新人,更没有结交新友的打算。有一段时间里,突然发现她的文章多起来,有诗有文,甚至,开始图文并茂了,她的摄影作品真是很棒...

那一寸草

那一寸草 是个精灵一般的姑娘。飞来“浮光掠影”,大约是2004年吧,她是老鹰带来的小姑娘,热情似火,大方爽朗。这是最初的印象,“一寸草”是她的网名,好喜欢这三个字,她的低调、内敛藏在字里。接...

流光溢彩三月行

  当我们穿过漫漫长冬,越过肃杀凄凉的世界,从寒风里伸出头来,看到新绿一点点在枝头明艳,小鸟向花丛里探出头来,无边的暖阳扑洒到身上,全部的身心都沐浴在暖暖的、柔柔的、馨香的、舒缓的春的气息中,是何等惬...

浮光掠影--那场永不消散的风花雪月

浮光掠影----那场永不消散的风花雪月 感谢非典,没有非典,以下的故事都不会发生。非典那年,远在湖南的梨子命令我弄一个网上交流的场所,比如论坛之类。就到网上去乱找一通,居然找到了一个地方,可...

等待明天来临

等待明天来临     这是她最初的网名,长,但容易被记住。    她也是飞来论坛“浮光掠影”的奇女子。一露脸,众人就惊艳了。&nb...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