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窗子3年前书籍们441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因与三位北大女生对谈成为热点人物。

上野千鹤子是谁?度娘说,她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日本女性学、性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引领者及理论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她生于1948年,二战后的日本。

什么是女性主义?

她说:“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一个弱者也可以安心生活的世界。”女性主义不是慕强的、弱肉强食的成功学,不是性别投机主义。

她还说:

“对自己诚实,不要糊弄自己。

生而为女,我有无限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自由选择。

首要的不是平等,是自由。......”

这些话,都深深的触动我。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对自己诚实,不要糊弄自己,追求弱者也可以安心生活的世界。朴实简洁的话语,却把最重要的问题说清楚了。不慕强,不追求成功学,不做投机主义者,不教条。

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表达,面对真实的自己,就算是弱者,也可以安心生活,不必强悍,也能好好生活。

她写了很多书,代表作是《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等。

我首先翻开的是她的新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上野千鹤子已经75岁,此前她照顾过暮年的父亲和不久前离世的日本历史学家色川大吉,色川大吉是她的老师,在他生命最后的15小时,她和他注册成夫妻,只是为了获得法律权利帮助他处理离世前后的相关事宜。做为一名社会学家,她关注人的生活,死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源于她的社会观察和研究。

首先,她的观察和思考令我放松了很多,死亡,以及迟暮的老年,在大众话语中是沉重的,而在上野千鹤子教授的表达中,理性、冷静、客观和轻松是主要的感受。

从她的标题中就能感受到这样的心境:“独自一人”不可以吗?对死亡的忌讳已经消失、“孤独死”并不可怕、迈向一个患上认知障碍症以后依然美好的社会......

在日本,“独居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速度增加,而研究数据显示“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是最幸福的”;其次是三、四人户,也就是多代同堂的情况,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接近独居者;没想到的是,生活满意度最低的是“二人户”,也就是老两口共同生活的家庭,又被称作“空巢”期的家庭,冲突激烈,生活满意度极低。

太意外了!

“有没有子女,生活满意度都不会变化”这一结果,也出乎我的意料。

那些认为“一个人生活太可怜了”的人,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还有“无儿无女的可怜人”这样的蠢话更不必说了。

“称心如意的老年生活”需要三个条件,在熟悉的地方,拥有真正信赖的亲友,以及随心所欲的生活。(我妈的养老生活完全具备这些条件,难怪她的幸福指数特别高呢:)

一个少子化,老龄化的社会,必然会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再之后就会进入老人“大规模去世的社会”。毕竟人类的死亡率是100%,所以,不必忌讳死亡这回事。

上野教授认为,老人独居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在生活可以自理的阶段,这种生活是美妙的,进入“虚弱期”之后,也没有关系,就算是静悄悄的离世,也不希望被人说成是“孤独死”,因为所有的死亡都是孤独的。另外,就算有一群亲人在身边,也并非是每个人都喜欢的死亡方式。

另外,推出合理的护理保险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上野教授认为,“今天的常识到了明天可能很荒谬”,而“今天很荒谬的认知到了明天可能就是常识”,事实如此,所以,需要面对现实,研究当下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目前而言,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很有必要。比如“独居者”不可怜;“和子女同住是幸福的”不对,“不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一个人生活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一个人死去也不是“孤独死”,而是“在家独自临终”。

在家独自临终能够实现,需要护理保险制度的支持。需要有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护理。日本的护理保险,无论是制度、一线从业人员,还是护理服务的质量,与其他高福利的发达国家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衰老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死亡的概率是100%。患认知障碍症的概率据说有20%。建设一个即便需要护理也能让人感到安心的社会,一个即便患上认知障碍症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一个即便有残疾也不会被杀害的社会,才是重要的。

她最后写道:“如果你能和我一道为之奋斗,我将十分开心。”

日本做为发达国家,有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相比之下,我们更需要建立一个弱势者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为此,需要更多的努力。路很长,从看见更高的文明开始。

 

 

 


相关文章

漂亮的人和陌生的风景

漂亮的人和陌生的风景--欣赏爽爽和《我在天涯等你》 当郎小姐向我介绍刘爽的时候,就想认识她了。90后的姑娘,留学英国,硕士毕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从事过文化、教育工作,在上海、武汉做过编剧和...

神奇的重生

神奇的重生--分享《死过一次才学会爱》 艾妮塔·穆札尼 (Anita Moorjani)是一个在新加坡出生、香港长大并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裔女子,跨文化的特殊成长背景,使她精通英语、粤话和印度...

凡人小事

凡人小事

凡人小事--读资耀华先生自传 资耀华,生于1900年,湖南人,金融家、银行家。北洋政府供他留洋日本,民国时期天津银行又送他留学美国,回国后入职上海银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银行总经理等职。这...

活着

活着--为爱团聚的人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第一次读《活着》是2007年前,那时候我还不曾经历至亲的死亡,阅读《活着》虽有无尽感慨,慨...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此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一百年前的作品,曾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通过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经历反映现实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文学史上...

阿达--混乱的青春

阿达--混乱的青春 少年的克利斯朵夫进入人生混乱的阶段。童年的梦已经醒来,元气充沛的肉体自己也不认识,那些混乱又疯狂的欲念困扰他,他被自己吓坏了,不知会做出什么样可怕的事来。沉重的人生负担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