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窗子3年前书籍们412

活着

--为爱团聚的人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第一次读《活着》是2007年前,那时候我还不曾经历至亲的死亡,阅读《活着》虽有无尽感慨,慨叹命运的残酷与时代的悲惨。事实上,那时候对死亡的感觉是隔膜的,只有一种概念上的哀伤。

这两天,重读《活着》,读出了与那时截然不同的感觉----活着,原来写的是为爱团聚的一家人,主人公福贵一生都活在爱里,那么多的爱,如此丰盈的爱,是这国少见的。这国的人,生如蝼蚁,命如草芥,世事凉薄艰苦,粗鄙与恶意是常有的,极少见到这么多的爱。

余华玩笑说他是靠《活着》活着的,意思是此书的版税足以养活他了,据说这本12万字的小书正式印刷就有几千万册之多,从1998年一直火到现在,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大奖,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世界文学界都是翘楚的存在。

《活着》中的福贵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一个地主家的独子,货真价实的败家子,吃喝嫖赌,在四十年代中期就把万贯家产全部败光,开始赤贫的生活。到了四十年代末,幸运的成为贫农。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他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讲述这个叫福贵的男人的悲惨命运,相信这是读者的共识,他一双儿女先后死于非命,仅接着妻子病故,没几年,女婿也死于事故,最后一个亲人是七岁的小外孙,又被豆子撑死了。太惨了!

可我看到的另一面是:他生于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母爱他如命根子,溺爱得不行,养成了他吃喝嫖赌的坏毛病。他对一个城里的女学生一见钟情,叫母亲托了媒人去说亲,就娶了回来,这女子居然也深爱他,在他最混蛋的时候都爱着他,只有爱,没有一丁点儿的怨和恨,当他败完了家,让原本也是娇小姐的妻子跟着他吃苦,做最苦的农活,她毫无怨言,心甘情愿的陪伴他,为他生儿育女,日子虽无比艰苦,但夫妻之间的爱依然非常浓郁。他们的一双儿女聪明又懂事,父母子女之间也充满了爱。没想到女儿高烧后变成聋哑人,年幼的儿子死于献血,妻子得了软骨病......在艰难和苦难中,爱依然是福贵生活的主旋律。后来,女儿嫁了城里的工人,小夫妻也非常恩爱,女婿对福贵夫妻亲极了,真是挚爱的一家人。没想到,女儿死于难产,几年后女婿又死于事故,唯一的小外孙与福贵相依为命,爷孙的关系依然是满满的爱......最后,小外孙撑死了,只剩下福贵,他买了一头老牛相伴,对牛也爱意满满,他称呼老牛叫福贵,每天和这头叫福贵的牛说话,每天叫着家珍(妻子)、凤霞(女儿)、有庆(儿子)、二喜(女婿)、苦根(外孙)的名字,仿佛他们全和他生活在一起。他话里话外全是爱,浓浓的爱,面对悲惨的命运,福贵自有一种态度:他和所有的亲人是为爱团聚于这一世的,哪怕他们全都不在人世了,也和他在一起......

1994年,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电影《活着》上映,由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等主演 1998年7月,《活着》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加缪说:“宁可贫穷而自由,不可富有而受奴役。然而一些人总想要两者兼得,这就是他们又贫穷又受奴役的原因。”

 

死亡不是“无常”,而是“正常”。但当死亡降临时,活着的人就要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而无疑的,这是人生最大、最难走过的伤痛之一。证严法师说:一滴烛泪落下来,立刻就会被一层结出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肤’。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了,突然被‘肤’起来。--法师

 

像往常一样,一天又过去了。我又消磨了一天,用自己那简单又怯懦的生活艺术将它温柔地打发了过去。——赫尔曼·黑塞

 

我们总要放弃一样东西,才能获得另一样。--女王

 



相关文章

读书这回事

读书这回事 确实,这辈子受益最多的还是读书。这一生,有许多幸运,最幸运的是爱读书,读书的味口没有在求学的时候败坏,幸亏那时候没人强迫我读书,我这样逆反的人,如果被强迫,一定会成为痛恨阅读的人...

活着就是胜利

活着就是胜利--阅读《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余华尽量快乐,然后一定善良!如果活的足够长,终将看到命运把因果兑现……--女王成鬼寻常成佛...

他们――《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

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 所有完美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爱情、友情和亲情。罗曼·罗兰是最懂得情感的人了,他把人类所共有的情感描述得多么准确而细致啊。真正的情感都有其共同的动人之处,我在安多纳德和奥里维...

有琴一张

有琴一张 读资中筠先生的音乐自传,非常愉快,又令我生出许多感慨。第一个感叹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爱好,爱好带给人生的乐趣是无法度量的,尤其是在人生艰难和年老时,有爱好的人会有无穷的乐趣,那...

再读《雪洞》

再读《雪洞》--寻找大道 有些书,我总得一读再读,每次阅读都感觉是第一次,不断被震撼和启发。最早知道《雪洞》,只读到其中的片段,是近20年前,当时就被那些话深深吸引,得到《雪洞》全书已经是2...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此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一百年前的作品,曾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通过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经历反映现实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文学史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