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的读书感受
近来的读书感受
我是一个非常容易掉进书里的人。
比如这辈子从来不曾读完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任何一本书,不是不喜欢,不是不想读,是读不下去,最多的一本也只读到三分之一,就压抑恐惧到透不过气来的程度,只好合上书,再也不能读下去。比如,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白痴》、《穷人》、《罪与罚》和《群魔》,我都曾翻开展读,全都没能读下去。太压抑太痛苦了!
近来在“微信读书”上听巴金的《随想录》又有相同的感觉。
真的“惊心动魄”了!内心波涛汹涌!惊恐万状!我知道自己恐惧又懦弱!因为听懂了他文章里的每一句话!
巴金先生是当代文学泰斗,到了晚年,以朴实至极的笔触写下最后的话:仅仅是一点实话,却需要莫大的勇气。他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他的老朋友们那十年的遭遇,他只是如实记录,真诚反思,如此而已。他直面“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度娘说: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我听得痛苦万分!
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悲剧都可能一再发生,并没有永远消失。
一切都没有改变,和他在时一样!
他曾是为鲁迅抬棺的青年,鲁迅曾寄希望于青年,他也曾寄希望于青年吗?而今的我知道,一代又一代轮回是此地的命运。鲁迅寿命只有55岁,巴金苟活了一百多岁,他和鲁迅是两代人,曾有过交集,感觉他们之间一直有一根无形的线连着,或许是他们都关心民族和时代的命运吧!
鲁迅对青年人的鼓励和支持不遗余力,“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要放的正是巴金这样的青年和这一代作家。
巴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以其“把心掏给读者”的《随想录》,直面自身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从而不期然接续了鲁迅文学最深邃的余脉,追比《伤逝》,以将近一个世纪的跨度,勾连起探触“现代性困境”的文学史线索......
然而,巴金死前无比悲惨!长年被困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生不如死,一年又一年......
太可怕了!
他的《随想录》留下了真实的历史,也留下了这个民族最深的伤痕!
我听得痛彻心扉!惊恐万状!
其实,最早读这部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不懂历史也不懂现实,更不懂这书里写的是什么。只当成永远不会再来的,别人的故事,与我无关的人和事。现在才知道,他写的每一个字,都与这片土地有关,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有关!
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不知能说什么,满腹的话全堵在胸口里,说不出来!
只知道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而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巴金(1904~2005),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