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卢梭

窗子3年前书籍们341

再读卢梭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卢梭最重要的作品《忏悔录》、《新爱洛伊斯》、《爱弥尔》、《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等。事实上,那时候并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只是被一些字句打动,那种孤独、痛苦、忧伤,还有他真诚的表达,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挖掘,对世事和世人的看法,许多文字的片段深深打动我的心--其实,是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有了共鸣。

很多年过去了,再没有读过卢梭。

后来才明白,卢梭太重要了,他的启蒙思想,其实是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法国大革命与之相关。他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核心是反对封建压迫。

作为启蒙运动的领头人物,卢梭的精神是反叛的,他不局限于过去,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一贫苦家庭,早年丧母,父亲因吃官司出逃,童年时就失去家庭照顾,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他完全是通过自学成为了跨时代的杰出人物,不仅在思想和文学、教育等领域有极大的成就,而且精通音律和植物学,是一个罕见的奇才。

卢梭的一生非常戏剧,出身贫寒、历尽坎坷又充满奇迹。

他一生的感情故事丰富,主要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17岁的卢梭与时年28岁的华伦夫人相遇,以母子相称,事实上却是他的精神母亲和保护人,后来成为情人,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女性,也是他一生的温柔慰藉。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他因此一直被后人诟病。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却把自己亲生的五个孩子都送进了育婴堂。

人性如此复杂,卢梭的人生就是如此不可思议。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卢梭活了66年,却在50岁时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遭到世人的抛弃,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度过了非常凄凉的晚年,66岁在巴黎逝世。

近来重读他生命中最后一部散文集《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这是他继《忏悔录》之后另一本自传性质的著作,主要记录了卢梭的一些思想片段。此书也是他在遭受长期迫害,身体虚弱不堪,又居无定所时完成的。

书中的卢梭是一个细腻、敏感的人,别人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无论它多么没有意义,都可能对卢梭造成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因为过多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变得不得不被动接受时,他感到自己失去了自由。除此以外,书中涉及的内容还包括自身命运、幸福、真话与撒谎、行善、逆境和感情、善良以及对华伦夫人的回忆,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箴言。

在这本书里,饱尝了沧桑世事的卢梭终于在与大自然的交谈中,升腾起一种“甜蜜而深邃的幻想”。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被人生的灾难和孤独所压倒的卢梭,而是在自然里重新酿造生命的宁静和甜蜜的卢梭。

抛弃了上流社会的利欲和浮华,他开始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刻的剖析;不愿再干“于我根本不适合的职位”,他开始按页计酬抄写乐谱。他“悠然陶醉在大自然的妩媚之中,在一片寂静中沉思默想,只有鹰的尖叫、鸟的啼啭和山间飞泻而下的激流的哗啦声偶尔打破这片寂静”。在这种全然的寂静中,卢梭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在这种满足和宁静的情感中,卢梭的生命也呈现出最耀眼的光芒。正因为他的纯真,他最后的生命才能在大自然的感怀中散发出灿烂的光泽。

托尔斯泰曾经用“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卢梭,在散步的第三篇中卢梭也说道“我...将躲在良心的保护伞下,渐渐习惯了安居的日子。外界的理论无论新旧,再也无法使之发生动摇。”

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曾孤独地生存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孤独地离开。这个孤独者的生死,其实都是为了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人。

他在此书中写道:

“一切人间的感情既然已从心中根除,我还有什么要忏悔的呢?我既不再有什么地方可以自夸,也不再有什么地方应该自责;我在世人中间从此就等于零,而跟他们既不再有什么真正的关系,也不再有什么真正的相处,我也只能是等于零了。

  只有我的清白无辜支持我度过苦难,如果我抛弃这唯一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用邪恶来替代,我将百倍不幸。在害人的本领上,我能赶上他们吗?即使成功了,我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又能减轻自己的什么痛苦呢?我将失去我的自尊而一无所得。

这么彻底、这么持久、这么凄凉的孤寂,整整这一代人对我的日益明显、日益强烈的敌意,他们对我的卑劣的行径,这些都不能不使我有时感到沮丧;希望遭到动摇,怀疑令我气馁,这些又不时在扰乱我的方寸,叫我愁思满怀。

人间的一切都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没有一样东西保持恒常的、确定的形式,而我们的感受既跟外界事物相关,必然也随之流动变化。

 

 

 

-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多余的情绪,

还有无用的执念,

才是束缚一颗心的凶手

--法师

 

ᴵ ʰᵒᵖᵉ ˢᵒᵐᵉᵒⁿᵉ ʷⁱˡˡ ᵃˡʷᵃʸˢ ᵇᵉ ⁿⁱᶜᵉ ᵗᵒ ʸᵒᵘ.

希望永遠有人對你好。

 

精神健康的人,

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

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

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弗洛伊德

 


相关文章

最多情的父亲

最多情的父亲--阅读《叩叩》 周国平先生文革前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是文革后最早的哲学博士;是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他...

两本书

两本书     这两本书读得我特别感慨。    《我这九十年》是任均口述,儿子王克明执笔写成的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是1920-2010年,历...

推荐奇书——《海奥华预言》

推荐奇书--《海奥华预言》1987年的一个午夜,56岁的法国园林师米歇在澳大利亚的家里被外星人邀请到第九级星球十日游,回来后写成一本书,就是《海奥华预言》,这本书记载了米歇这段奇异的经历。这是关于前世...

有琴一张

有琴一张 读资中筠先生的音乐自传,非常愉快,又令我生出许多感慨。第一个感叹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爱好,爱好带给人生的乐趣是无法度量的,尤其是在人生艰难和年老时,有爱好的人会有无穷的乐趣,那...

奇妙又美好的人生

奇妙又美好的人生    在庸常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看到光。    有些不一样的人和事,助我们看到生命之光——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奇妙不凡,生命,有各种可能性。&n...

神奇的重生

神奇的重生--分享《死过一次才学会爱》 艾妮塔·穆札尼 (Anita Moorjani)是一个在新加坡出生、香港长大并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裔女子,跨文化的特殊成长背景,使她精通英语、粤话和印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