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和洗澡之后

窗子4年前书籍们385

洗澡和洗澡之后

 

“许彦成与姚宓已经结婚了,故事已经结束‘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这是杨绛先生《洗澡之后》的结束语,我读得大笑。

想象百岁的杨绛那种吴侬软语说出这句话来的样子,更是乐到不行。

她在前言写道“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

哈哈哈哈。

事情是这样的:小说《洗澡》结束的时候,已有家室的许彦成教授与大家闺秀姚宓相爱,约定绝不做伤害许妻标准美人杜丽玲的事,保持纯洁友谊。许多读者大叹可惜,总觉得事情发展下去未必如此,更有心地肮脏之人做恶意揣度,待杨绛百年(那时候她已经90多岁)之后,或“有人擅写,将许彦成与姚宓那份纯洁友情糟蹋,就麻烦了”(杨绛文),于是,她决定在有生之年把故事结束掉。就这样,她以99岁高龄完成了五万余字的续篇《洗澡之后》。这时候是2010年,待2014年8月出版面世时,杨绛已足足103岁高龄。

而长篇小说《洗澡》首次出版于1988年12月,当时杨绛年近八旬。小说以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为背景,讲述从建国之初到“三反”运动期间众多知识分子的个人境遇和思想变化。小说描绘出知识分子在“运动”中的众生相,以诙谐调侃的文字刻画了世态人心,呈现出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具有“史的精髓”,令人含笑而后沉思。

关于“洗澡”,小说里解释:“每个人都得洗澡,叫做‘人人过关’。至于怎么洗,她也说不好,只知道职位高的,校长院长之类,洗‘大盆’,职位低的洗‘小盆’,不大不小的洗‘中盆’。全体大会是最大的‘大盆’。人多就是水多,就是‘澡盆’大。”

怎么洗呢?谈出身、有钱就有罪;爆隐私、偷情什么的最好;扣帽子,帽子要大;可以不全面,但一定要显得很诚恳。

“洗澡”时,一个人越丑越美,越臭越香。一个人越是作恶多端,越是不要脸,检讨起来越有话可说,说起来也有声有色,越显得觉悟特别高,检讨特别深刻。

在运动的压力下,所谓自觉自愿“洗澡”是逼出来的,反省与改正荡然无存。

作为题目的“洗澡”显然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知识分子改造的实质。亲历者的杨绛集女性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天然地带有观察和结论优势,加之写作时间上的“制高点”,使得小说在认识和反思上令人信服。

《洗澡之后》是作家杨绛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4年8月。

该小说讲述了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代表的姚宓、许彦成等人的情感故事。小说蕴含着对人心、人性、人品的“检验”,向读者展示了端庄含蓄、节制守礼的古典式爱情。

《洗澡之后》故事是从《洗澡》结尾开始,杨绛笔下的许妻杜丽玲因失言获罪,被打成右派下放劳改,与同为“右派”的叶丹产生感情,回京后主动与许彦成离婚,使两人都得到解脱。在一个中秋佳节,许彦成与姚宓喜结良缘,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敲钉转角”,再没有续写的空间。

哈哈,那些心理肮脏者也不必费心“恶意揣度”。

就是这样。

这本小书我深夜一口气读完,畅快得不得了,称心如意地睡去:)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靠近光 跟随光 成为光 散发光”

“不锦上添花,不落井下石!”

 

ˢᵃᶠᵉᵗʸ ⁱˢ ᵖʳᵒᵇᵃᵇˡʸ ᵗʰᵉ ᵐᵒˢᵗ ᵇᵉᵃᵘᵗⁱᶠᵘˡ ʷᵒʳᵈ ⁱⁿ ᵗʰᵉ ʷᵒʳˡᵈ.

平平安安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了。

 

 


相关文章

再读《雪洞》

再读《雪洞》--寻找大道 有些书,我总得一读再读,每次阅读都感觉是第一次,不断被震撼和启发。最早知道《雪洞》,只读到其中的片段,是近20年前,当时就被那些话深深吸引,得到《雪洞》全书已经是2...

充满欢愉与力量的阅读

充满欢愉与力量的阅读 年轻的时候我疯一样的读书,一面是绝望,一面又非常充实。事实上,阅读带给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比从前知道的还多。后来意识到,正因为有行动上积极的特点,漫长的绝望中并不曾真正...

阅读幸福

阅读幸福--《长岛小记》读后感 《长岛小记》是周国平夫人郭红博士2020年因疫情滞留美国纽约长岛半年多写下的散文集。郭红在我心里是相当幸福的女人,有一位相爱又懂爱的丈夫,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事...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 如果洛莎没有对克利斯朵夫动了爱情,就不会发现自己的丑。可怜的洛莎。洛莎是克利斯朵夫母子搬新家后房东的女儿。她家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加上外祖父,三代五口...

我的胡思乱想--读书笔记

我的胡思乱想----独立女性百年之进退 同时翻开两本书,一本放在客厅,一本放在阳台。坐在哪里就读哪里的书。这几日,读杨步伟的《杂记赵家》和金雁的《雁过留声》,乱生感慨。杨步伟,生于19世纪末...

近日的阅读

近日的阅读 受陈丹青的影响,专门买了蒋方舟的写于2016-2017年的日记《东京一年》,该书首次出版于2017年8月。只因为陈丹青在与蒋方舟的对话中说:一般不读年轻人写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时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