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再读三毛

窗子4年前书籍们508

三十年后再读三毛

    —从《温柔的夜》到《万水千山走遍》


    三毛离世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多年前就读过她多数作品,那时候她是四十来岁的成熟女作家,我是二十左右的年轻女子,她的足迹已经走过千山万水,我还是个足不出户毫无见识的小青年,那些文字读起来尽管喜欢,并非懂得。

    “只有经历过人生的人,才读得懂书。”不知在哪里看到这句话,深以为然。三十年后再读三毛,读懂了她字里行间的生活,以及文字之外的深意。

    三毛,生于1943年,1973年与西班牙青年荷西在西属撒哈拉结婚,那年她30岁,荷西22岁。婚后生活美满幸福,从1976年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来。1977年,婚后第4年,写作了此后出版的《温柔的夜》,文字里透露出他们经济上的困苦,但情感却日益深厚,没想到结婚6年后的1979年9月30日荷西意外离世。1982年,竭力克制哀伤的三毛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写成《万水千山走遍》,两书写作相距不过5年,她的人生却已经天翻地覆。

    写《温柔的夜》时,三毛与荷西还是新婚的浓情蜜意,尽管生活艰苦,荷西经历过失业的慌张,遇到过奸诈无良的德国老板,拼命工作养家,个中艰辛令人唏嘘,但三毛的文字底色依然是温馨美好的,充满深情爱意。《温柔的夜》中的十六篇散文,主要记述了三毛夫妇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和瑞士来的小学教师一道拾荒,与流浪的日本青年成为至交好友,祭奠安眠于公墓而素未谋面的故乡人,在酷热的西非为荷西艰难地讨薪水,对付“难缠”的左邻右舍……她遍阅人情冷暖,慨叹生活不易。然而想到守护着自己的天使,三毛不再怅然,眼里有的只是似水的柔情,溢于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深切热爱。她那时候在给父母的信里甚至写无常,写生命的结束,对父母说:“万一飞机出事,亦是命中注定,不必悲伤,人生聚散都是容易,要有大智慧来接受,我对你们,亦有心理预备,所以我们全家都是坚强的人,要有老庄哲学的想法,大而化之 ,才是天下第一人,我很爱你们和兄弟姐姐,也爱荷西,他是好丈夫。”笔调好轻快,幸福的人,无论如何想象生离死别,也只是想象而已。

    写《万水千山走遍》时的三毛,已经痛失荷西,挣扎着活下来,应报社邀请去中南美洲旅行写专栏文章,书中叙写了墨西哥之行、洪都拉斯之行、巴拿马之行,还有阿根廷纪行《情人》,她相信自己的前世为印第安人,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恍然若梦,尽管依然不乏浪漫传奇,可是,那字里行间隐藏着的全是悲伤的泪......那无尽的痛,尽管不着一字,却也无处不在,更令此时的我心领神会,不觉泪下。

    三毛,确实是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她这一生,活出了自己真实的样貌,或许上天赋予她太多的爱,她也爱着世间的每一件事物:一株野草,一枚落叶,一朵浮云,一滴水珠,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有语言的,都是可以与她进行心灵交流的,在她的文字中留在下来。 人们对她的仰望直到如今,网络上,追随她的足迹,奔向撒哈拉的人们,拥到加纳利群岛的游人,已经把那几处原本人迹罕至的寂地变成闹市,那个岛上她的故居附近的餐厅甚至有全部中文菜单,还有一道名为“三毛丸子”的菜名……不知三毛灵上有知会作何感想。

    而我,此时重读她幸福时候的《温柔的夜》和她痛不欲生时候写下的《万水千山走遍》,更是感慨万千。

    时隔三十年,还能听到人们的追问:她去的蹊跷。

    而我更相信,世间的万事万物,来去自有时间,不是人定的,是天定的。这也是三毛的意思吧,她说过:“世间的人和事,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修炼成最好的样子,然后静静等待就好了。”

    她活得这样灿烂,光彩夺目,令世人仰望,难免就失掉了清静,无法安宁度日。这也是不得两全,没有选择的事吧。

    假如今日她还在,就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相信她会是个优雅和善的老太太。陈家人的教养,从她的姐弟面对镜头的样貌里可以看到,那是这片土地上已经的人们失掉了的—优雅、温良、宽厚的教养……

    于我而言,旅行,流浪,周游世界,依然是梦想。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79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  。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


返回列表

上一篇:一日三餐

下一篇:基因这回事

相关文章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 如果洛莎没有对克利斯朵夫动了爱情,就不会发现自己的丑。可怜的洛莎。洛莎是克利斯朵夫母子搬新家后房东的女儿。她家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加上外祖父,三代五口...

阅读石评梅 ——我青春的见证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当我应该是青春年华,却不曾感觉到青春;当我人生过半,回首往事,也曾沮丧叹息:我度过了没有青春的一生。如果说青春是火的热情,是水的畅快,是花的明媚,是月的柔情,...

再读《雪洞》

再读《雪洞》--寻找大道 有些书,我总得一读再读,每次阅读都感觉是第一次,不断被震撼和启发。最早知道《雪洞》,只读到其中的片段,是近20年前,当时就被那些话深深吸引,得到《雪洞》全书已经是2...

一个很棒的小女子

一个很棒的小女子 在B站看到一个视频,《西安女孩爆改55平轮椅畅行之家》,记者去采访一个无障碍之家的主人,一位以电动轮椅代步的西安女子,她自己设计了独特的无障碍之家,房间不大,但她在里面畅通...

漂亮的人和陌生的风景

漂亮的人和陌生的风景--欣赏爽爽和《我在天涯等你》 当郎小姐向我介绍刘爽的时候,就想认识她了。90后的姑娘,留学英国,硕士毕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从事过文化、教育工作,在上海、武汉做过编剧和...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新冠年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此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一百年前的作品,曾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通过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经历反映现实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文学史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