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出了一个禅者的样子

窗子4年前书籍们450

他活出了一个禅者的样子

 

被比尔·波特吸引已经有好几年了,那时候我坐在学校一隅的发奶室里,听“微信读书”里的《空谷幽兰》,感觉自己也随他登上幽密少人的“终南山”,探访隐士,奇妙又开阔,心胸随之打开,美妙至极。

真的难以想象,一个现代的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深刻地理解,熟读中国的唐诗宋词,深刻了解中国历史,懂得佛、禅、僧、儒、道,更重要的是,懂得人----无论是古人还是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出家人和在家人……

他是谁?何以成为这样的中国通,不是普通的“通”,而是深刻广博的“通”,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超过普通的历史教师,对中国传统的了解超过普通的中国人,对佛学及禅宗的了解远远超过普通的佛教徒……他真是一个比中国人更中国的禅者,对,他活出的是一个禅者的样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

一口气听完了他的七本书,又买来成套的书籍细品,真是越读越爱,到网上去了解他,甚至看到他的视频,这个气质飘逸的老外,肤白体胖,一脸大白胡子,一派仙风道骨,真的被他深深迷住了。

他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7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1972年在纽约遇见了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他觉得修行比上学好,就带着仅有的两百多美元去了台湾,在寺庙里过起暮鼓晨钟的简单生活: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直到他结识了做庄子研究的中国女友——后来的妻子后,才离开寺庙,隐居在竹子湖边的一个家舍里

他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在美国出版20本书,内容都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中9本被译成中文。

他每天喝一杯咖啡,还爱喝酒,更爱喝茶,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都有深刻认知,是一个比中国人更懂得中国文化的汉学家,我疑心他前世就是中国人。

1989年,他邀约上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踏上了终南山探访隐士之旅,写成《空谷幽兰》一书;200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比尔·波特再次从北京出发,从五台山、太原、洛阳、合肥……一直到香港,拜访了禅宗六位祖师的道场,随后出版新作,一本融合了知识、信仰与社会现状的调查笔记,名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是记录1991年他追寻黄河源头的旅行,他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丝绸之路》和朋友芬恩结伴从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沿古代丝绸之路之北线从喀什出境到达巴基斯坦境内的伊斯兰堡的丝绸之路追溯之旅;《寻人不遇》是比尔波特2012年开始的一次新角度的文化探访,他从北京出发,浙江结束。途经十多个省,寻访中国古代诗人生活过的地方或者墓地,以一种文化地理的方式把璀璨的诗人们呈现出来。每寻访到一处,他会在遗址倒上三杯酒,酒是随身携带的美国威士忌,二杯敬天敬诗人,一杯自饮以对酌……

他每年都会以游客身份到中国来几次,他走过丝绸之路,到过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时受邀到大学演讲,借此赚的钱,可以让他养活家人,翻译自己喜欢的东西。诗歌以及佛经。

在一个喧嚣的时代,一个可爱的美国老头儿却一次次深入高山密林,寻访静谧的隐士与禅心。从他撰写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悟以及一颗慈悲心,是这个时代所罕见的。

他说:我很喜欢陶渊明,苏轼也喜欢。陶渊明是苏轼心目中高风绝尘的第一大家。

他说:我喜欢研究人生坎坷,遭遇挫折的诗人!

他把《道德经》译成英文,他对老子的“道”有自己的理解,道是月亮刚开始露出的一点点光线,所以老子的“道”就是要修行。他说,生活不是满月,大家都喜欢阳,可是你应该修行阴,你要修行的是黑暗,要修行软弱,才会变强。社会是一个表面上的东西,可是心不是一个表面上的东西。老子叫我们修行就是在我们的心里面修行那个黑

他说:“我这一辈子碰到过很多岔路,一边是走我喜欢的路,另外一边是走赚钱的路,我一直都选择自己喜欢的,而非赚钱。所以,我成为现在这样的人。”

人们和比尔.波特相处都感觉轻松喜悦,感觉到一个禅者真实的样子,又有一个学者坚韧的精神。同时,会发现自己对祖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的知晓远不及这个白胡子的老外,他对唐诗宋词的喜爱也是惊人的,那真是各种倒背如流,他不是熟悉某几个诗人,而是古往今来,一千多年里在历史长河里经过的诗人,多熟知,如同亲友邻人一般,好像他可以穿越时光,随时去与心仪的诗人相会,敬一杯酒,饮一壶茶,倾心交谈,尽兴才归。

他的心中自有桃花源,就是心灵上的自由。

不说了,还是邀请各位亲自阅读他的大作吧,一定会非常轻松愉快的时光。

近来,我又把他的书全部听了一遍,真是越听越欢喜,越听越愉快!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弗洛伊德

 

 


相关文章

两本书

两本书     这两本书读得我特别感慨。    《我这九十年》是任均口述,儿子王克明执笔写成的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是1920-2010年,历...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因与三位北大女生对谈成为热点人物。上野千鹤子是谁?度娘说,她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日本女性学、性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引领者及理论学家,东京大学名誉...

谎言与真相

谎言与真相 读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其中有一个章节是“谎言与真相”,卢梭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深刻思考谎言这回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认为:“说谎,就是隐瞒一桩原来应当说明的真相。而正义...

再读《雪洞》

再读《雪洞》--寻找大道 有些书,我总得一读再读,每次阅读都感觉是第一次,不断被震撼和启发。最早知道《雪洞》,只读到其中的片段,是近20年前,当时就被那些话深深吸引,得到《雪洞》全书已经是2...

阅读幸福

阅读幸福--《长岛小记》读后感 《长岛小记》是周国平夫人郭红博士2020年因疫情滞留美国纽约长岛半年多写下的散文集。郭红在我心里是相当幸福的女人,有一位相爱又懂爱的丈夫,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事...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 如果洛莎没有对克利斯朵夫动了爱情,就不会发现自己的丑。可怜的洛莎。洛莎是克利斯朵夫母子搬新家后房东的女儿。她家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加上外祖父,三代五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