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夫以写美食著称。他的代表作《美食家》有趣极了,年轻的时候读到这篇小说,非常喜欢。他笔下那个“美食家”朱自治49年之前是一个以出租房屋为生的资本家,一辈子除了贪吃别无所好,原本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长年嗜吃成精,积累下丰富的品尝经验,有一套自己的美食理论。他不睡懒觉,为的是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进澡堂也是为了消化食物以便 享受下一次美食,甚至结婚,也是为了美食,只因那个女子擅长烹饪,能做得一手好菜......总之,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朱自治人物形象太鲜明了,令人难忘。他的文笔幽默诙谐,有趣极了。几十年过去,读过的许多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都不记得了,陆文夫的《美食家》却令我不能忘怀,偶尔想起,还能开怀一乐,呵呵,好玩儿。近日阅读陆文夫《吃也是一种艺术》,是他的散文精选集,分为四个部分:“吃喝之道”、“生命的留痕”、“姑苏之恋”和“写写文章的人”。读来心情愉快,感慨万千。这些文章多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距今三十年左右,他那里感慨时代变迁,而今,他那个变迁的时代也已经变迁,变迁得更加离谱,远超过他的展望。他记录吴地百味饮食,探讨美食之道;叙写生活情趣,抒发人生思考;表达对苏州的深情热爱,反映风俗民情之美;怀念故人,凝聚人间真情。文字优雅、闲适、幽默、富有生活情调,展示了江南优美的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总之,他用文字记录伤痛,记录历史,记录回忆,既幽默诙谐又质朴平实,读来舒适愉悦,还带给人思考和启发。其中,他写苏州评弹没落的感叹,写文人老友的故事,他写作家评职称分房子的事,写电视的进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写那个新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变迁,令他感叹诸如苏州评弹以及老街巷的没落,他的不舍......当初他以为的新城现在又成了旧物,今天业已被时代淘汰......这一切,都令三、四十年后读到此文的我,深深叹息,唉!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哪里还有什么旧城古物?有的也不过是仿制,失去了灵魂的假古旧,千城一面的“旅游景点”而已。他那里感叹电视取代了评弹,取代了苏州书场,现如今,电视早已被淘汰,网络的兴趣,电脑取代电视,手机又取代电脑,听说AI眼镜即将取代手机......还有,他认为作家不必评职称,可是,没有职称就不能分房,他只得积极推进职称评定,让他的作家朋友们都能分到独立的房子,有一个真正的家;现如今,房事已经成为“最大的事”,令人无语。他那时候住房严重不足,几代人挤住在一个小间里,别说私人空间,夫妻都少有独立的房间......现如今,房屋的总量已经远远超过真实的需求,住建部统计我国有正式户口的房屋数量是6亿栋楼,够300亿人居住.......还有,1957年,他和方之、叶至诚以及后来写《陈奂生上城》的高晓声等江苏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起“探索者”文学社团,因此四个人都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他被遣送武进农村“劳动改造”......高晓声的遭遇更是悲惨,一言难尽......我因他30多年前的思考,想到另外的事:历史的发展变迁远非个人可以理解的,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必然的历史事实,那些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没啥可叹息,也没啥可遗憾的。我真正遗憾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悲剧在轮回着,历史并非是进步的.......一代又一代的悲剧,看起来不同,实质又相同的悲剧,才是令人深深叹息却无可奈何的事情。
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2005年7月9日),江苏泰兴人,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1957年起,陆文夫“三起两落”,两次被赶出文艺界,经历了许多的人生坎坷。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以其乐观向上、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心忧天下的胸襟和关注民生的情怀,将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融化在血液中,敏锐感悟洞察生活,并形象生动地表现生活,从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细节的鲜活的中国的形象。(以上来自度娘)
政治制度,只有在它们能确保人的幸福和尊严时,才有价值。--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任何关系中,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人没有愤怒,如同一个国家没有武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大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说,生命不总是快乐的,生活不是一部小说。我时常同情大人们生活的单调乏味,当我知道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单调也会成为我的生活内容时,苦恼便袭上我的心头。——西蒙娜・德・波伏瓦《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