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雪洞》

窗子3年前书籍们485

再读《雪洞》

--寻找大道

 

有些书,我总得一读再读,每次阅读都感觉是第一次,不断被震撼和启发。

最早知道《雪洞》,只读到其中的片段,是近20年前,当时就被那些话深深吸引,得到《雪洞》全书已经是2015年,第一次完整阅读,震惊极了,此书是使我深信轮回的原因之一。

《雪洞》,丹津.巴默,一位英国女子,与我的母亲同龄,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二战中大轰炸时期的伦敦,她生来就异于常人,坚信自己会度过与众不同的一生,预感自己不会结婚成家,喜欢独处,被幽静的闭关生活吸引,向往冥思活动。她有一位对灵性生活比世俗生活更感兴趣的母亲,女儿无论有多么奇怪的想法母亲从来不曾意外过,永远相信女儿,坚定地支持她的一切奇思妙想。这位不同凡响的母亲思想开明,心灵自由,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乐观向上。所以当丹津.巴默读到第一本佛教书籍时,对母亲说:“我是佛教徒啊!”母亲平淡地回答:“亲爱的,很好。你把书读完,然后给我讲讲。”

18岁,她在伦敦遇到秋阳.创巴仁波切,成为他的弟子;

20岁,她存够90英镑的船资,启程前往印度求法;

21岁,正式出家,成为第八世坎初仁波切的首批西方人弟子。

她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一个声音反复出现,这个声音引领她也警告她,将她导向正确的方向。她说:“我无法忽视这个声音的出现。这声音有时会很响亮。”

事实上,她18岁的时候已经长得很漂亮,认识她的人都用活泼热情来形容她,她发现了男孩子,男孩当然也发现了她。她那时穿着漂亮的衣服,打着洞的高跟鞋,爱跳舞,常去爵士乐俱乐部,有一大堆男朋友。她说:“一方面,我是一个浮躁又贪玩的女孩;另一方面,我又是十分严肃追求心灵的人。我听见一个内在的声音说:‘别担心,在适当的时间,你自然就会放弃。你还年轻,好好享受吧。时候到了,你将真正会放弃一些东西。’”

20岁,她在前往印度的船上遇到了一位年轻的日本男子,发生了浪漫的爱情,他们热烈相爱,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日本男子向她求婚了。她内心深处被两种极端所困扰而犹豫不决。她太想和这个人在一起了,可是,她也很想在印度学佛。他们商定好,她在印度一年,然后前往日本。

她在印度学佛初期,生活非常艰苦,但内心很快乐。

21岁,她在印度遇到坎初仁波切,第一时间,她就预感自己最重要的上师要出现了。她见到他的时候,连头都不曾抬起,就请求说:“我想皈依。”坎初仁波切的回答是:“噢,当然可以。”几个小时后,她就向他表示希望出家为尼,并请仁波切为她剃度,他回答:“是的,当然可以。”那时候,丹津.巴默到印度刚刚三个月。坎初仁波切给她取了法名“卓久.丹津.巴默”。法名的意义是“护持修行传承教法的荣耀女性”。

她成为坎初仁波切唯一的比丘尼(女弟子),她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境之中,她是一百名僧人中唯一的女性。此后七年,她意识到,身为女性在藏传佛教传统教法里受了太多限制,她因此而崩溃,坎初仁波切安排她去拉乎尔,在印度北部一个遥远的山区,那里有一些寺院是坎初仁波切的弟子创办的。那年她27岁。

她在拉乎尔的塔尤寺进入一生中一个非常愉悦的阶段,开始独处灵修,她感到巨大的满足。

33岁那一年,她在塔尤寺后的高山上,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找到了一个6平米的洞穴,开始了她12年的闭关修行,那里的最低气温达零下35度。她在那里开始了不同凡俗的修行,一直生活到45岁。

《雪洞》平实而生动的记载了丹津巴默的悟道历程。道出一个圣洁灵魂的朴实,真挚,给我们生命带来莫大的信心和鼓舞。

 

 

 

 

 

独居在洞穴,在海拔13,200尺的喜马拉雅山雪洞,为期长达十二年,更显艰难重重。

丹津.葩默(Tenzin Palmo)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坚毅的修行者是英国人,更是位女士。她出生及成长於伦敦,十八岁皈依为佛教徒,二十岁到印度,二十一岁出家,成为第八世坎初仁波切的首批西方人弟子。出家後,她在喜马拉雅山修行二十年之久。近年来,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募捐筹建在北印度的比丘尼寺院:迦萨丛林Dongyu Gatsal Ling。

《雪洞》由英国著名记者维琪麦肯基执笔,平实而生动的记载了丹津.葩默的悟道历程。是甚么力量,令这位美丽的伦敦少女,离乡别井,跑到遥远、陌生而贫穷的喜马拉雅山?是甚么力量,令这位西方现代女性,能够生活在男尊女卑的西藏传统僧团?是甚么力量,令这位来自发达国家的淑女,远离文明,独守雪洞,过著深山野人般的原始生活?全书三百页的《雪洞》,引人入胜地提供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眼里只有宁静、善意和微笑的丹津.葩默,如此总结她的雪穴闭关十二年: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我从来不曾感觉无聊。........

 

 

 

 

 

《雪洞》中的经典

 ◎我继续问她,在洞穴中修行是否是一种逃避?逃避日常生活的考验?这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对隐士的生活最常提出的问题。她快如闪电般地回答:这绝不是一种逃避。我认为世俗生活才是一种逃避。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他会打开电视机、打电话找朋友、出去喝咖啡。但在洞穴里,你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只能面对自己。当你遭遇困境时候,你别无选择,只能面对它,最后,从另一个方向走出来。在洞穴中,你面对自己最粗糙的最原始的内在本质,你必须找出应对解决的方法。

 

在喜马拉雅山闭关12年,她悟到了什么?

◎娑婆世界的本质是苦,苦是生命中根本的不满足状态。外面是在下雪,我也在生病,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这就是娑婆世界的本质,没什么好担心的。如果事情变好,那很好;如果事情没有变好,那也很好。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差别。

 

◎证悟是什么?它只不过是认识了自己的心。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心能够知晓世间所有事情,却很难了解自身,这就像眼睛能够看见全世界却看不见自己一样。

 

◎人为什么要闭关灵修?目的是认识自身的真相,并认识世界的真相。当人开始了解自己时,才可能真正了解他人,因为所有人都是彼此有因果的。当人陷于自身情绪牵绊的混乱中时,他很难真正了解他人,因为我们永远都是按照自身需求的标准来解读他人。

 

◎我们的意念就像垃圾,我们每天放进脑中的大部分意念都是垃圾!那些新闻、娱乐、谈话,我们都没有选择地吸收进来,就像一场,临场发挥的摇滚音乐会。问题是,这会使我们疲惫不堪。

 

 ◎我们非常难驾驭自己的意念,意念常常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我们经常制造记忆、偏见。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好像是一种骚动,一种内在的紊乱状态。我们任凭自己被情绪左右,无法选择任何思想。冥思能够使风暴平息下来,停止这种永无终止的心念的搅动。

一旦你达到这个目标,你就能够进入意识更深的层次,它可以超越表面的喧哗。同时,你渐渐可以掌控住了自己的意念与情绪。你看得见它们透明的本质,不再完全相信它们。你能创造出内在的和谐平衡,你能够将它代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我们抗拒疼痛,因此产生了疼痛的感觉。重点是,不要抵抗疼痛,学习接受它,跟随它。

 

◎(对于开悟)她说:它好像是在生命中第一次清醒过来,从梦里浮游出来,并且发觉自己原来一直在做梦。因此,圣人说万事都如梦如幻。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受到压抑限制的,它没有生命力,好比呼吸陈腐的空气。清醒过来,不是什么刺激的事情,它很平常,但却非常真实。

 

 ◎只要是我们还活在相对的意识中,就会有“我”与“他”的存在。这是我们根本的错觉,这是我们问题的重点所在。因为这种错觉,我们会有分别心,这是我们无明的原因。

 

 


相关文章

神奇的重生

神奇的重生--分享《死过一次才学会爱》 艾妮塔·穆札尼 (Anita Moorjani)是一个在新加坡出生、香港长大并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裔女子,跨文化的特殊成长背景,使她精通英语、粤话和印度...

凡人小事

凡人小事

凡人小事--读资耀华先生自传 资耀华,生于1900年,湖南人,金融家、银行家。北洋政府供他留洋日本,民国时期天津银行又送他留学美国,回国后入职上海银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银行总经理等职。这...

奇妙又美好的人生

奇妙又美好的人生    在庸常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看到光。    有些不一样的人和事,助我们看到生命之光——原来,人生也可以这样奇妙不凡,生命,有各种可能性。&n...

一行禅师说真爱

一行禅师说真爱真爱让人快乐。如果爱无法让我们感到快乐,这就不是爱,而是他物。真爱的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的英语翻译是慈爱(Loving Kindness),即施予快乐的能力。这是真爱必备的元素之...

漂亮的人和陌生的风景

漂亮的人和陌生的风景--欣赏爽爽和《我在天涯等你》 当郎小姐向我介绍刘爽的时候,就想认识她了。90后的姑娘,留学英国,硕士毕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从事过文化、教育工作,在上海、武汉做过编剧和...

推荐奇书——《海奥华预言》

推荐奇书--《海奥华预言》1987年的一个午夜,56岁的法国园林师米歇在澳大利亚的家里被外星人邀请到第九级星球十日游,回来后写成一本书,就是《海奥华预言》,这本书记载了米歇这段奇异的经历。这是关于前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