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胜利

窗子2年前书籍们322

活着就是胜利

--阅读《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余华

尽量快乐,然后一定善良!如果活的足够长,终将看到命运把因果兑现……--女王

成鬼寻常成佛少,作诗容易作人难。--杨苡客厅里的对联

 

 

八、九十岁的老人家,面对自己信任的晚辈,回顾一生,慢谈十余年,在她104岁辞世前夕,结成一本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她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她是翻译大家杨宪益的小妹妹,巴金是她的人生导师,她与巴金的三哥李尧林有扯不断的情,还是诗人穆旦爱慕的女同学,是被誉为“不可撼动的经典译本”《呼啸山庄》的译者。她受教于中西女校,就读于西南联大,最后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是上世纪没落贵族家庭里单纯乐天的漂亮小姐。她经历了近代的百年风雨,无数的政治运动,最终活出了一份独特的淡定从容优雅坚韧。

她叫杨苡(原名杨静如),生于1919年,2023年1月27日离世。足足活够了一个世纪,她最后说:“活着就是胜利。”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描述:她一出生父亲就病故,是没有父亲的女孩儿,母亲的身份是买来的小妾,在大家庭里地位低下。她成长于关系复杂的封建大家庭,一大家子靠父亲的巨额遗产生活,虽衣食无忧,却也饱受歧视。8岁,好强的母亲执意把她送进天津的教会学校,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外文基础。17岁中学毕业,抗战爆发,她只身前往昆明上大学,就读于西南联大,像一只逃出家庭牢笼的“金丝雀”,一面尽享自由,一面又受到物资艰苦的考验。从一个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到懵懵懂懂无奈奉子成婚,嫁为人妻,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用她的话来说,她和丈夫志同道不合。(意思是,他们都喜欢翻译工作,但三观并不相同)她对自己的婚姻一直不满意,开始是因为无知怀孕,原想着生完孩子之后离婚,没想到稀里糊涂又有了第二个女儿,没办法,她说,我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母亲,有了两个孩子,就不能考虑离婚的事情了。最后,再生一个儿子。她最终与丈夫赵瑞蕻(她西南联大的学长,后为南京大学教授)共度了一生。

她说:我想我这一生如同浸透了浓郁的果汁,确是不虚此生,果实累累。

也有人说,她的一生坎坷又快乐。

我想,坎坷是她所处的时代的命运,乐天是她的性格。果实累累是她的感受,相比同时代的很多人,她受到的磨难相对较少,得到的关爱较多,确实算得上幸运。

其实,《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只写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只是她27岁之前的人生经历,截止到他们一家准备从重庆搬去南京的时候。其实,此后的人生跟着时代跌宕起伏,却因她的诸多顾虑,没能记录下来。相当遗憾。

仅仅这20多年的人生故事,就足够丰富,她的叙述生动又淡然,有一种真诚和朴素,依旧像个不喑世事的小姑娘,老老实实地说出她以为可以说出的一切......。既令人怅然长叹,又使人默然微笑。

她说得对:因为活得足够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在她那里,都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

她是父亲最小的女儿,同父同母还有一哥一姐。她童年的欢乐就像绚丽的花朵,牢牢地埋在心底,人生的底色温暖而明亮。哥哥太聪明,姐姐太努力,相形之下,显得她又笨又懒。果然,几十年后,哥哥杨宪益成为著名翻译家,姐姐杨敏如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相比之下,她的成就最小。所以,她一直说自己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没有什么才干。

她的少女时期,受巴金小说《家》的影响极深,一度决心离家出走,像小说中的“觉慧”一样作进步青年。她给当时的名作家巴金写信,“那时我17岁,还在天津读高中,受到如金丝笼般的家庭束缚,感觉到特别窒息与苦闷,于是就给巴老写信,向他诉说这一切,并向他描述我的梦想。没几天巴老回信了,让我感动的是,巴老对我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小读者十分耐心,他说,不要动不动就说离开家,你要懂得向前看,保持乐观,多读书,相信未来。未来总是美丽的。”她听巴金的话,从此安心读书。杨苡一生将巴金视为自己的“心灵导师”,从青年到晚年,每遇苦闷就给巴金先生写信诉说,巴金的回信是兄长式的开导,几十年后,在上海巴金的大客厅里,巴金大笑着对老朋友们说:“她可以一封信写十好几张大信纸!”

巴金不仅自己给她写作,还把当时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的三哥李尧林推荐给她,她称为大李先生,大李先生回复她的信,解答她的种种问题,耐心而温和。那时候,她是17岁的少女,大李先生是33岁的老师,他们之间一直以大朋友和小妹妹相待,通了许多许多的信,杨苡晚年回忆说,有时候一天写两封信,一封信写十几页信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告诉大李先生,把他当成心里的一盏灯。

她不知道这就是爱情。

在她前往昆明前夕,大李先生约她见了一面,他送给她一盒精美的手绢,花了六块光洋。她后来知道,那对他是很大一笔钱。(那时候巴金的大哥自杀,三哥把养家的责任担在自己肩上了,最后是贫病而死的......)他们相约昆明再见。事实上,这一次见面竟成了两人的诀别。

杨苡一生没有忘记大李先生,一直回顾这段感情,思念了整整一辈子。她说:大李先生是不是我的初恋,我不懂,但他曾经是我心里的一盏灯。

她后来还说: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说过爱,他是我最尊敬最想念的人,在昆明读大学的时候,我一直在等他来,没有等到,以为他另有所爱,才稀里糊涂和拼命追求我的学长赵瑞蕻好了,又稀里糊涂有了孩子,不得已结的婚。其实在昆明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知道我在等大李先生。后来,听到他病逝上海的消息,我不吃不喝不睡,足足哭了三天三夜,把赵瑞蕻气坏了,我不管这些,只管哭......

事实上,她是爱过的,也被爱过,所以一生不曾忘怀。

其实,她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是不知愁的贵族姑娘,母亲每月给她寄50块大洋,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她比同学们富有太多而不自知。学长赵瑞蕻对她一见钟情,此后疯狂追求她,就是天天追着她,她在哪里,他就去哪里。吃饭也追着,而她所受的教育是,不能让别人花钱,所以,他们吃馆子的钱全是她付的。赵瑞蕻甚至被人笑为“专门吃女人饭的男人”,他全不在乎,依然天天追着她,不管她的态度有多冷淡,就是死缠烂打,纠缠不休。而她呢,也不知如何是好,给大李先生写信说这些烦人的事,大李先生居然回信说:“既然青年诗人这样追求,你为什么不接受他的爱呢?”她因此伤心不已,以为大李先生另有所爱,就堵气接受了赵瑞蕻的追求,并在1940年8月13日,也就是淞沪战役纪念日当天,与赵瑞蕻在报纸上刊登了结婚启示。

但恋爱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杨苡到老不能原谅丈夫。

那一次,他们在昆明郊外,学业优异的赵给杨讲她不懂的课,两人不知道自己坐的地方是墓地,突然来了两个敲诈的人,一个闹,一个劝,目的是要钱,他们俩身上都没有现金,杨有一个存折,在不远的地方可以取钱,商量的结果是赵去取钱,杨做人质。赵拿了杨的存折走了,没急着取钱,倒去找别人商量,被那位同学大骂一顿,问他:怎么可以把杨苡一个人留在坏人手里,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杨苡那时候不懂什么叫“出了事”,她那时是人事不知的懵懂姑娘。赵这才取了钱来赎她。等她后来懂事了,明白“出了事”的意思,从此就怨恨赵瑞蕻。她晚年对采访者余斌说:这件事,我一生不能原谅他。

总之,大学没毕业,杨苡和赵瑞蕻奉子成婚。正是战乱期间,在报纸上登一个启示就算结婚了。

这时候,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哥哥杨宪益携妻子戴乃迭(英籍汉学家著名翻译家)回国在重庆大学任教,妈妈和姐姐也来到当时的战时陪都重庆,杨苡带着孩子到重庆依靠母亲和哥哥生活,应母亲的要求,转学到“国立中央大学”继续修完未完成的大学学业。

晚年的她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包括许多名人与她的交往。诗人穆旦、作家汪曾祺、科学家杨振宁是她在西南联大的同学,沈从文是她的邻居和老师,她由中文系改学外文专业还是听从了沈从文的建议。她后来做翻译工作,也是受了沈从文和巴金的鼓励。《呼啸山庄》是她首创名字并翻译成中文的,她的丈夫赵瑞蕻翻译了小说《红与黑》,她的哥哥杨宪益和大嫂戴乃迭被认为是“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她从教会学校启蒙受教,得到西方的文明滋养,一生的教养、学识和宽厚的精神,也来自于这所学校。她在这所学校里不仅接受了知识的教育,更学会了尊重人,把人当人。她后来说,毕业于这所女校的学生多长寿,有开阔的心胸和内在的力量。文革中没有一个人自杀,都活到很老。

她一辈子唯一一次挨打,是文革时红卫兵打的,为了保护巴金。那是1969年的夏天,一位红卫兵在提审她的时候,要她交出巴金写给她的23封存信,狠狠地打了她一记耳光......巴金的晚年,在ICU里度过了漫长的没有尊严的余年,杨苡非常难过。她总记着巴金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就是人生的花”这是巴金送给读者杨苡的瓷器上刻下的文字。

现在巴老去世了,他解脱了。如果说要纪念他,我认为要记住他说的话——讲真话。”杨苡的晚年,这样说。

本书执笔者南京大学教授余斌看来,杨先生活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家族的命运起落,有个人生活的波折……她的一生,说平常,也平常。然而正因其平常的一面,也许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传递出普遍的人生的回声’”

像年轻时遇到“导师”巴金一样,晚年的杨苡又一次遇到了知己余斌。自1996年起,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客厅里,两人开启了一场抵抗记忆被遗忘的谈话:她一边回想一边说,身边的余斌负责来记忆

杨苡的母亲和三个兄妹都很长寿,母亲活了96岁,哥哥杨益宪活了96岁,姐姐杨敏如活过102岁,她以104岁辞世。

她的母亲徐燕若15岁时被父亲卖给杨家做小妾,虽然后来与杨苡父亲杨毓璋(第一任中国银行行长)的感情和睦,也被丈夫宠爱,但她痛恨被卖为小妾的命运,一生自强。她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一辈子鼓励儿女求学上进,对儿女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她去世前,曾对三位已是白发苍苍的儿女说:我希望你们都能活到我这个岁数,看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最小的女儿杨苡103岁的时候,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

可杨苡说,她非常讨厌贵族的说法,也不喜欢名媛的称号,以为庸俗不堪。

她叙述自己的出身和家事,没有半点得意和炫耀,普通人而已,不仅有小丫头的天真单纯和无知,还有苦恼,青春期的苦闷,全是寻常人寻常事。她既不以为自己优越,也不认为自己倒霉。

此书中有许多人的一生,比如“娘”、“大公主”、“二姐”、“来凤”、“池太太”等等。从这些人生故事里,我相信有命运这回事,而现在许多流行的观念其实是偏见和误解,生在富贵人家有地位的“大公主”偏偏度过了悲剧的一生,而妾生的长子却成长在饱满的爱里......还有,为所欲为的人生未必会有幸福......读了此书自会令人深思。

事实上,她经历过许多磨难。

可她愿意活下去,无论经历多少艰难,愿意活着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023年1月,104岁的她没能躲过新冠。真可以说,1919年她踏着时代的巨浪而来,又在时代的巨浪中离去,整整一个世纪。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把她要说给这个世界的话,说了出来。

这本书,值得一读。

 


相关文章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因与三位北大女生对谈成为热点人物。上野千鹤子是谁?度娘说,她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日本女性学、性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引领者及理论学家,东京大学名誉...

阅读石评梅 ——我青春的见证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当我应该是青春年华,却不曾感觉到青春;当我人生过半,回首往事,也曾沮丧叹息:我度过了没有青春的一生。如果说青春是火的热情,是水的畅快,是花的明媚,是月的柔情,...

洗澡和洗澡之后

洗澡和洗澡之后 “许彦成与姚宓已经结婚了,故事已经结束‘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这是杨绛先生《洗澡之后》的结束语,我读得大笑。想象百岁的杨绛那种吴侬软语说出这句话来的样子,更...

安斯佳的爱情

 安斯佳用他的死逼着我思考爱与生命这两个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他的死是为了追求爱?证明爱?或是爱的无望?他以死为代价来证明他的爱,他所深爱的对象——王小慧,用了13年的时光希望能一点点抵达他的内...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

可怜又可厌的洛莎--《克利斯朵夫》中的人物 如果洛莎没有对克利斯朵夫动了爱情,就不会发现自己的丑。可怜的洛莎。洛莎是克利斯朵夫母子搬新家后房东的女儿。她家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加上外祖父,三代五口...

阅读渡边淳一临终遗作有感

阅读渡边淳一临终遗作有感 渡边淳一,是日本著名文学大师,国民作家,以写情爱小说著称。代表作《失乐园》广为流传,引发巨大反响,并相继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他的最后一部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